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。市面上出現了許多關於開發智力的玩具。有的家長為了彌補自己孩童時玩具少的遺憾,給自己的孩子買了很多玩具,有的家長專門有一間屋子存放孩子的玩具。
玩具多了,孩子玩的時間也就多了,這樣孩子纏著家長的時間也就少了,家長有時候應該感謝這些玩具,不光自己有時間玩了,不用被孩子折磨,孩子玩的玩具也會開發他們的智力,一舉兩得,可是這些玩具,真的能開發智力嗎?
用智力玩具真的可以培養孩子智力嗎?答案是:微乎其微。有一項研究表明,需要動手的一些益智型玩具,比如樂高、積木、拼圖等,確實能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,但不能培養孩子的創造力。智力就是創造力,而不是動手能力。無論多複雜的玩具,其實都是一個固定的公式,孩子玩的多了,自然而然就記住了,並不會對孩子的創造力提供幫助。
而且很多玩具只能達到暫時消磨時間的成果,孩子把這個程序摸透了,時間長也會對這個玩具產生厭煩,他會找新的方法消磨時間。很多父母認為這是孩子喜新厭舊,還會給孩子買更多的玩具,藉此來滿足孩子,這樣孩子把消磨時間的方式認為只有玩新玩具,所以不停的和父母要新玩具玩。
然後也是因為玩具來了太過於輕易,生活中吃喝住行父母都不會讓孩子受半點委屈,孩子也會產生得到的東西不需要珍惜的玩習慣。在這種慣性下,孩子在青春期的情緒影響下,很容易沒有目標,或者太過於滿足現狀。這個時候家長就會問了,難道要給孩子缺衣緊食才能教育好孩子嗎?當然不是,這就是我們家長現在需要了解的,玩具不是必需品,如何正確的讓孩子無聊。
也許是因為孩子的需求太容易滿足了,孩子對得到的東西不知道珍惜,以為和家長哭鬧就可以得到東西。在這種情形下生長的孩子,到青春期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了,他會找不到目標,或者太容易安於現狀,不去努力。這時候父母就為難了,難道讓孩子過貧窮的生活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?答案是否定的,玩具並不是必需品,如何才能讓孩子不無聊呢?正確認識無聊,並不是在浪費孩子的時間。英國一本雜誌《心理學家》有一篇實驗:讓一群5-7歲的孩子15分鐘內想出紙杯的其他用處,在這中間,他們只能做兩件事,一件是抄寫數字,一件是可以拿紙杯。按照不同的選擇,孩子們被分為兩組,經過多次試驗,最終得出結論,抄寫數字的一組最容易想出辦法。
這個實驗證明:在固定的程序中,並不是培養孩子思考能力的最好辦法,反而還會限制孩子的思考能力。
然而現在的家長卻認為孩子無聊時是在浪費時間。現在教育市場一片藍海,各種關於教育的廣告滿天飛,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,給孩子買各種益智類型的玩具,小小年紀給孩子報早教班,興趣班等課程。
人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,很多東西跟天賦有關,過早開發會讓孩子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。這樣看起來是走捷徑,讓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快一步,但也會養成懶惰的思維方式,讓孩子懶得去創造、思考,只想按家長給他的模板去生活,即使這個模板不適合,也離不開了。
所以我認為,父母應該給孩子正常的無聊時間,在這期間,孩子自己會找到有意思的事情,讓自己不無聊。人是不會停止思考的,在肢體空閑的時候,大腦反而有足夠時間處理以前的信息,這時候最容易培養創造力,當孩子養成這樣的思考方式的時候,就會增加孩子對突發事件的反應能力。
怎樣保證孩子有一個正常的無聊時間?1、遠離所有的電子產品。
現在孩子普遍玩手機的比較多,在這裡,我不建議過長時間的玩電子產品。這些電子產品是創造力的殺手,有了這些有趣的視頻和電視,孩子容易上癮,過早的會讓孩子過上不用思考的輕鬆時代。我建議家長也不要沒事就抱著手機不放,你自己都做不到怎麼給孩子做榜樣,從根源治理,才最有效。
2、孩子無聊不是不管,家長要重點管理孩子的無聊時間。
面對孩子的無聊,首先家長要改變不能讓娃閑著的思想,這樣孩子才有無聊時間。當孩子無聊時,我們也不能不管,可以給孩子一些筆、書、玩具,然後觀察孩子會選擇什麼,千萬不要去干涉孩子,等孩子找你的時候,可以問問她這段時間玩什麼了,這也是與孩子溝通的一種方式。
3、多親近大自然。
其實大一點的孩子也可以培養創造力,很多孩子長大以後,家長覺得孩子的任務就是學習,並不關心他們對生活常識的理解。這時,如果父母認同孩子的無聊時間,可以多帶孩子去大自然遊玩,多與大自然親近,把生活中的知識在遊玩的時候講給孩子聽,這樣孩子的腦子會更靈活的。
對於孩子的成長問題,很多家長都是第一次做父母,在學習的時候自然也會去學習其他人的模板。但是孩子都是不一樣的,所以家長們有時候也需要清空一下腦袋,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寶貝獨一無二的地方在哪,讓他們走出自己的路。
對於怎麼養育好孩子,很多家長其實都是第一次,也有家長去學習別人的思維模式,我覺的,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,所以我建議家長清空一下腦袋,好好想想自己的孩子最特別的地方在哪,讓他走出自己的路。
希望有心看到這篇文章的寶爸寶媽,能夠幫助到您,這樣,我覺得我的分享就很值,最後,謝謝大家的認真閱讀,往後我會分享更多優秀的文章。
給孩子拚命買玩具,上培訓班,不能讓孩子閑著,你可能是在害孩子
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。市面上出現了許多關於開發智力的玩具。有的家長為了彌補自己孩童時玩具少的遺憾,給自己的孩子買了很多玩具,有的家長專門有一間屋子存放孩子的玩具。
玩具多了,孩子玩的時間也就多了,這樣孩子纏著家長的時間也就少了,家長有時候應該感謝這些玩具,不光自己有時間玩了,不用被孩子折磨,孩子玩的玩具也會開發他們的智力,一舉兩得,可是這些玩具,真的能開發智力嗎?
用智力玩具真的可以培養孩子智力嗎?
答案是:微乎其微。有一項研究表明,需要動手的一些益智型玩具,比如樂高、積木、拼圖等,確實能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,但不能培養孩子的創造力。智力就是創造力,而不是動手能力。無論多複雜的玩具,其實都是一個固定的公式,孩子玩的多了,自然而然就記住了,並不會對孩子的創造力提供幫助。
而且很多玩具只能達到暫時消磨時間的成果,孩子把這個程序摸透了,時間長也會對這個玩具產生厭煩,他會找新的方法消磨時間。很多父母認為這是孩子喜新厭舊,還會給孩子買更多的玩具,藉此來滿足孩子,這樣孩子把消磨時間的方式認為只有玩新玩具,所以不停的和父母要新玩具玩。
然後也是因為玩具來了太過於輕易,生活中吃喝住行父母都不會讓孩子受半點委屈,孩子也會產生得到的東西不需要珍惜的玩習慣。在這種慣性下,孩子在青春期的情緒影響下,很容易沒有目標,或者太過於滿足現狀。這個時候家長就會問了,難道要給孩子缺衣緊食才能教育好孩子嗎?當然不是,這就是我們家長現在需要了解的,玩具不是必需品,如何正確的讓孩子無聊。
也許是因為孩子的需求太容易滿足了,孩子對得到的東西不知道珍惜,以為和家長哭鬧就可以得到東西。在這種情形下生長的孩子,到青春期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了,他會找不到目標,或者太容易安於現狀,不去努力。這時候父母就為難了,難道讓孩子過貧窮的生活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?答案是否定的,玩具並不是必需品,如何才能讓孩子不無聊呢?
正確認識無聊,並不是在浪費孩子的時間。
英國一本雜誌《心理學家》有一篇實驗:讓一群5-7歲的孩子15分鐘內想出紙杯的其他用處,在這中間,他們只能做兩件事,一件是抄寫數字,一件是可以拿紙杯。按照不同的選擇,孩子們被分為兩組,經過多次試驗,最終得出結論,抄寫數字的一組最容易想出辦法。
這個實驗證明:在固定的程序中,並不是培養孩子思考能力的最好辦法,反而還會限制孩子的思考能力。
然而現在的家長卻認為孩子無聊時是在浪費時間。現在教育市場一片藍海,各種關於教育的廣告滿天飛,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,給孩子買各種益智類型的玩具,小小年紀給孩子報早教班,興趣班等課程。
人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,很多東西跟天賦有關,過早開發會讓孩子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。這樣看起來是走捷徑,讓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快一步,但也會養成懶惰的思維方式,讓孩子懶得去創造、思考,只想按家長給他的模板去生活,即使這個模板不適合,也離不開了。
所以我認為,父母應該給孩子正常的無聊時間,在這期間,孩子自己會找到有意思的事情,讓自己不無聊。人是不會停止思考的,在肢體空閑的時候,大腦反而有足夠時間處理以前的信息,這時候最容易培養創造力,當孩子養成這樣的思考方式的時候,就會增加孩子對突發事件的反應能力。
怎樣保證孩子有一個正常的無聊時間?
1、遠離所有的電子產品。
現在孩子普遍玩手機的比較多,在這裡,我不建議過長時間的玩電子產品。這些電子產品是創造力的殺手,有了這些有趣的視頻和電視,孩子容易上癮,過早的會讓孩子過上不用思考的輕鬆時代。我建議家長也不要沒事就抱著手機不放,你自己都做不到怎麼給孩子做榜樣,從根源治理,才最有效。
2、孩子無聊不是不管,家長要重點管理孩子的無聊時間。
面對孩子的無聊,首先家長要改變不能讓娃閑著的思想,這樣孩子才有無聊時間。當孩子無聊時,我們也不能不管,可以給孩子一些筆、書、玩具,然後觀察孩子會選擇什麼,千萬不要去干涉孩子,等孩子找你的時候,可以問問她這段時間玩什麼了,這也是與孩子溝通的一種方式。
3、多親近大自然。
其實大一點的孩子也可以培養創造力,很多孩子長大以後,家長覺得孩子的任務就是學習,並不關心他們對生活常識的理解。這時,如果父母認同孩子的無聊時間,可以多帶孩子去大自然遊玩,多與大自然親近,把生活中的知識在遊玩的時候講給孩子聽,這樣孩子的腦子會更靈活的。
對於孩子的成長問題,很多家長都是第一次做父母,在學習的時候自然也會去學習其他人的模板。但是孩子都是不一樣的,所以家長們有時候也需要清空一下腦袋,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寶貝獨一無二的地方在哪,讓他們走出自己的路。
對於怎麼養育好孩子,很多家長其實都是第一次,也有家長去學習別人的思維模式,我覺的,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,所以我建議家長清空一下腦袋,好好想想自己的孩子最特別的地方在哪,讓他走出自己的路。
希望有心看到這篇文章的寶爸寶媽,能夠幫助到您,這樣,我覺得我的分享就很值,最後,謝謝大家的認真閱讀,往後我會分享更多優秀的文章。